在電影《尋找安樂窩》(2009)(Away We Go)中,孩子未出世就已經要「孟母三遷」為他找尋一處可以快樂成長的住家。為著找尋心里的住家踏上公路旅程,看到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最終回到原點。今日的香港更加離譜的是未出世就要排學前教育班,要部署讀什麼學校,是怎樣一條龍。說實話,中產階級寧願將子女送到國際學校讀書,起碼少一點讀書煩惱,升學也可以一條龍,長大後去外國浸淫轉身成為「偽ABC」。相對香港人就是受這一套,這是現實。特別是近幾年香港教育出現「反國教」,愛國教育更加是魔鬼在細節中,什麼我是黃皮膚就是中國人的論述都寫在書本裡。一直以來,香港的教育也是有問題,最近名校生轉到普通中學重拾自信的新聞大受歡迎,事實上名校根本就不重視每個學生的能力,只是希望催谷公開考試的成績。而現實中家庭壓根兒就不會理會孩子的壓力,只是看成績,看結果。那篇報導也反映出名校教師的不敬業樂業,什麼想聽書的就坐前排,不想的就連欠交功課也不理。這根本不是教師,而是教畜。
講到小三TSA,從小就有學科測驗,TSA根本就是每年都要做的學科測驗。而在中一入學前也需要做測驗分班。目前TSA集中在小三、小六與中三用以作對中英數的評估。本應學科測驗就是看學校的水平,但現在學校為了排名而過份的催谷,更甚的是坊間有補充練習。小時候學校也不會要求學生「溫書」,如今考得不太好的學校就被教育局告之,深怕要殺校。前因後果也是怕「失業」,果就報在教師、家長與學生身上。小時候根本不會有人注意TSA,純粹是考基本功,但今天意義就不同。有些家長認為取消是必然的,現在小三學生每日都有十多樣功課,下午三時放學連遊戲時間也沒有。說實話,小學生或多式少會有壓力,特別是經歷過高小的呈分試,每日也十多樣功課,早上七時回校補課。每個時代的小學生也不至於「快樂」。
小三TSA應否取消其實不是重點,重點是學校與教育局如何的看待,當它是單純的補充練習還是要拉Curve?目前當局無意取消,而在聽證會上更禁止家庭表達意見。應否取消的矛盾之處就是當學校排名低時,家長又心有不甘,各種的比較又因此而生。香港的教育與新加坡同出一徹,在梁智強執導的《小孩不笨》三位被編在差班的學生各有各的苦惱。在香港在小學已經分精英班,中學裡更有部份分中文班與英文班。為了進精英班,可以去到幾盡?而精英班在家長心目中又代表什麼?從來都無人譴責過家長的心態,直到孩子在情緒上出事,需要支援才懂得回頭。
而發人深省的是即使小三TSA取消,家長又會否要子女參加其它額外的補習、興趣班?要今日的孩子十項全能又是否應該?這不是單純取消與不取消的問題,只是整體對教育功利化與家長心態的問題。不過香港的政客還是其身不正的,支持國教、現在支持小三TSA,支持不是問題,但有種送自己的子女去國際學校/出國,沒種讓自己的子女接受自己「支持」的教育模式,這真是自打嘴巴。說實話,即使是取消也要有大批的家長站出來,像當日的「學民思潮」反國教般自組組織才行,大規模做些社會運動才行。現在並得不到大部份家長支持也只是一廂情願,取消的理據並不是找兩個小孩上公聽會訴訴苦就成功。當家長自己也「龜縮」時就別怪人不出來爭取,總不能用「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心態看待。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