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獅子山下》也是反映香港人生活變化的處境劇,奈何在現今的製作上編導都忽略了要讓觀眾感到共鳴,感到要反思的一點。其實也不關青年人的事,在香港的創作的偏向一不就是「抽政治水」,二不就是只顧描述而帶不出核心,形式大於內容。例如是拍邊緣電影總要把少女描繪成低下階層,有多慘就多慘,但真實的情況又是不是這樣?為何有幾分姿色的中產少女會做「魚蛋妹」?編導對真正的社會實況又有多了解,這才是真正的考驗。而不是一寫到邊緣題材就局限角色的社會地位,更甚的是港片有如鮮浪潮影展一樣,一見當下社會有什麼大議題發生就一窩鋒湧現類似的電影/劇集,到底對議題又是不是真的理解到,思想上又可以貫穿到?這是給電視電影從業員的反思。
看著新一集的《獅子山下—明月扁舟》,單從名字上看挺用心,從宋詞連繫到劇中的人物,能夠起到這個題這位人兄的文學功架非淺。故事關於大學教師葉石舟與女兒葉曉月,同一時間兩個人的生活都出現考驗,一個耿直的人到底是要與世界妥協還是堅持自己的立場,他們所遇到的事並不是冰山一角,而是太常見了。面對著中港矛盾的源頭,又面對著學校在處罰上的官僚作風,每間學校總有一些不太好的事情,面對「壞學生」訓練主任總是有非常手段。最近自殺的十五歲少女在面書上寫到因為遲到兩分鐘而被留級的事情,相反成績比她差的同學就可以試升。在中學發生很多無理的事情,比如說筆者在初中時借書給同學看,豈料同學在課堂時閱讀被老師發現,老師沒收書籍但並沒有懲罰該同學,反而要家長到校索取,理由是筆者引誘該同學。雖然這件事已過去多年,但無理取鬧的教師的確有不少。更多荒謬的事情,未查清前因後果就有結論,這些的傷害對學生在做人處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影片中的葉曉月為了保護受欺凌的同學而告發欺凌者,偏偏受到欺凌的同學不領情,反讓旁觀者的葉同學受罰。教師在處理上更只是聽取片面之詞,對葉同學採取帶有侮辱性的半體罰。其後事情鬧得愈來愈大,葉曉月更惹上了同學的父親,對方更表明要與女兒一起告她。本是一件事不關己,己不勞心的事,也許葉同學的挺身而出很傻,但小時候教師不就是教公義嗎?為何當上審判者時卻又要把責任推到去一個人身上?受虐者的被動、對施虐者的包庇,故事的重點是我們應否視而不見?在中學的故事不但帶出教師的處理手法失當,更帶出對校園欺凌的看法。
在當中葉曉月曾經想過退一步海闊天空,認為父親「多事」。不就是寫封道歉信草草了事,而現實生活中這個處境也經常出現,有時候為了息事寧人而妥協,已經不去計較道理在那一方。就是因為這些的例子都太常見,所以才有共鳴,學校怕叫警察,怕上報也是事實。當年校內有同學跳樓,學校也要求學生不要向媒體亂說話。真相重要還是名譽重要?成年人愈趨現實,但也不應該把自己的觀點放到孩子身上。應該要讓孩子捍衛自己的利益,捍衛自己的尊嚴。而不是一有事就向受害者開刀。就是因為香港人怕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變成今天這樣,把公義扭曲,扭曲還要當作是正常。
另一邊廂父親葉石舟所遇到的事則與中港矛盾有關,也不是冰山一角的事,在媒體上也有報導過內地生不滿導師授課語言的事。課堂列明是粵語授課,內地生要求用普通話上課。白紙黑字列明。難道去美國讀書就要當地教授說中文來遷就?結果該大學為了息事寧人,就不得不開粵語班與普通話班。這是個挽留學生的辦法,現在香港各大院校的研究院充斥著內地生,本地生的人數佔少數。收內地生有助增加收入,院校說到底也是一門生意,不會想到有當代的「孔子」吧。
葉石舟在論文功課上將一名內地生評為不合格,理由是離題。引發起是否存在針對與歧視的問題,這名大學教授要見校內的委員會解釋。本來是學術的問題卻被安插莫需有的罪名,無論是那裡來的學生均是一樣的。為了安撫學生學校只好把不合格的等級改為合格。
兩父女的事情直指向真理,是否要違背自己的初心、道理又在那一方?片子對香港的隱喻是面對大是大非時,我們又可以啞忍?特首收取五千萬就不是罪,送外賣阿姐送飯到學校就要給食環處捉,還要給警察又拉又鎖?政府面對小市民就用暴力,面對灰色地帶例如是水貨客就放生。妥協並不是息事寧人的方法,並不是蘇局長叫人等多幾班車就可以解決塞車的問題,問題依然是存在。無論是什麼學校,在面對上述兩個情況都只能左搖右擺,不想得失任何一方,結果成為四不象。而我們更不可以成為加害者,有道理的就應該為自己爭取。你不為自己打算,那香港就真的滅亡了。
看著新一集的《獅子山下—明月扁舟》,單從名字上看挺用心,從宋詞連繫到劇中的人物,能夠起到這個題這位人兄的文學功架非淺。故事關於大學教師葉石舟與女兒葉曉月,同一時間兩個人的生活都出現考驗,一個耿直的人到底是要與世界妥協還是堅持自己的立場,他們所遇到的事並不是冰山一角,而是太常見了。面對著中港矛盾的源頭,又面對著學校在處罰上的官僚作風,每間學校總有一些不太好的事情,面對「壞學生」訓練主任總是有非常手段。最近自殺的十五歲少女在面書上寫到因為遲到兩分鐘而被留級的事情,相反成績比她差的同學就可以試升。在中學發生很多無理的事情,比如說筆者在初中時借書給同學看,豈料同學在課堂時閱讀被老師發現,老師沒收書籍但並沒有懲罰該同學,反而要家長到校索取,理由是筆者引誘該同學。雖然這件事已過去多年,但無理取鬧的教師的確有不少。更多荒謬的事情,未查清前因後果就有結論,這些的傷害對學生在做人處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影片中的葉曉月為了保護受欺凌的同學而告發欺凌者,偏偏受到欺凌的同學不領情,反讓旁觀者的葉同學受罰。教師在處理上更只是聽取片面之詞,對葉同學採取帶有侮辱性的半體罰。其後事情鬧得愈來愈大,葉曉月更惹上了同學的父親,對方更表明要與女兒一起告她。本是一件事不關己,己不勞心的事,也許葉同學的挺身而出很傻,但小時候教師不就是教公義嗎?為何當上審判者時卻又要把責任推到去一個人身上?受虐者的被動、對施虐者的包庇,故事的重點是我們應否視而不見?在中學的故事不但帶出教師的處理手法失當,更帶出對校園欺凌的看法。
在當中葉曉月曾經想過退一步海闊天空,認為父親「多事」。不就是寫封道歉信草草了事,而現實生活中這個處境也經常出現,有時候為了息事寧人而妥協,已經不去計較道理在那一方。就是因為這些的例子都太常見,所以才有共鳴,學校怕叫警察,怕上報也是事實。當年校內有同學跳樓,學校也要求學生不要向媒體亂說話。真相重要還是名譽重要?成年人愈趨現實,但也不應該把自己的觀點放到孩子身上。應該要讓孩子捍衛自己的利益,捍衛自己的尊嚴。而不是一有事就向受害者開刀。就是因為香港人怕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就變成今天這樣,把公義扭曲,扭曲還要當作是正常。
另一邊廂父親葉石舟所遇到的事則與中港矛盾有關,也不是冰山一角的事,在媒體上也有報導過內地生不滿導師授課語言的事。課堂列明是粵語授課,內地生要求用普通話上課。白紙黑字列明。難道去美國讀書就要當地教授說中文來遷就?結果該大學為了息事寧人,就不得不開粵語班與普通話班。這是個挽留學生的辦法,現在香港各大院校的研究院充斥著內地生,本地生的人數佔少數。收內地生有助增加收入,院校說到底也是一門生意,不會想到有當代的「孔子」吧。
葉石舟在論文功課上將一名內地生評為不合格,理由是離題。引發起是否存在針對與歧視的問題,這名大學教授要見校內的委員會解釋。本來是學術的問題卻被安插莫需有的罪名,無論是那裡來的學生均是一樣的。為了安撫學生學校只好把不合格的等級改為合格。
兩父女的事情直指向真理,是否要違背自己的初心、道理又在那一方?片子對香港的隱喻是面對大是大非時,我們又可以啞忍?特首收取五千萬就不是罪,送外賣阿姐送飯到學校就要給食環處捉,還要給警察又拉又鎖?政府面對小市民就用暴力,面對灰色地帶例如是水貨客就放生。妥協並不是息事寧人的方法,並不是蘇局長叫人等多幾班車就可以解決塞車的問題,問題依然是存在。無論是什麼學校,在面對上述兩個情況都只能左搖右擺,不想得失任何一方,結果成為四不象。而我們更不可以成為加害者,有道理的就應該為自己爭取。你不為自己打算,那香港就真的滅亡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