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視風波從一四年擾攘至一六年,新年來臨之際員工慘食無情雞,商人無情,員工卻在兩個月不發薪的情況下上了兩個月班。終於新聞部提早要說聲「有緣再會」,比預期中的三月三十一日提早接近兩個月。去年,亞視喜迎新投資者說要發展OTT平台,誰知又發生欠薪風波。一而再,再而三亞視的話事人令人十分失望。這兩年香港的傳統媒體可謂是死氣沉沉,《壹週刊》在有盈利的情況下減人手,一裁就是半本書的人。《東週刊》有見及此推行自願離職計劃,目的也是要減人手。老牌報刊《新報》去年突然停刊,《成報》停刊廿天再復刊,相信是「暫時」最幸運的媒體,不過現實是「有一日做一日」的心態,早年《成報》經常性欠薪、拖稿費早已是不爭的事實。報刊的消失有如是遇上意外突然死亡,而亞視的死因就是患了癌症,有個既定日期但現在病情加劇。目前整個農曆新年期間也不會有任何的新聞報道,亞視明知這樣是違反廣播條例但部門人手不足也是一個事實。從一年前已經欠薪,有些員工已離開,高層一個個跳船,整個人事部關門大吉,整間公司群龍無首。
其他部門的節目無論怎樣也可以維持一下,翻播舊節目、買什麼新的節目,有一段時間亞視有很多不知名的韓劇。但是新聞永遠不可以被取代,而新聞更是亞視的王牌。記者、編導、採主的身份比藝人增添多一重,那一重叫做「社會責任」,叫做「記者的職人精神」,奈何傳媒人也有家人也要吃飯,這間公司希望員工共渡時艱,忍耐是有限期的。再者股東司榮彬大言不慚要員工多等三十天才發薪,他們已經等了兩個月,再加上一年前的事件現在是重施故技。先不要笑亞視的員工是「港豬」,有些上了年紀怎能找工作?還有就是媒體人又可以有多少容身之處?看著紙媒的衰落,香港電視的「無聲收皮」(是的,本來也有新聞部)。過去亞視一直是新聞學生的搖籃,目前傳媒業有不少知名人物是亞視出身,早前跳樓的前主播鄧景輝、去了無線的馮兆寧、資深中國記者譚衛兒、主播李彤、央視的史可為等等。失去亞視某程度上令到傳統媒體專業的學生失去一個學習與工作的機會。也許亞視結業很多人都可以很涼薄去說「熱烈地彈琴熱烈地唱」,但要知道新聞靠的是技能與理論的實踐。隨著各種網媒的興起,外界都以為做記者很容易,但平衡各方利益、深入淺出、顯露文字功架與視野都是要冶煉的。新聞學、傳播學也是一門專門的學科。
整個亞視新聞部並不是只製作新聞,全盛時期的亞視新聞部大約有二百名員工,早年說過要打造亞洲的CNN。隨著NOW新聞台的成立,亞視與NOW在07年取消合作關係,而其後無線的互動新聞台也成立,是為香港第一個免費的新聞台。除了基本的晨間、午間、六點鐘與晚間新聞外,亞視還製作《時事追擊》、《金錢世間》還有國際台的訪談,本來沒有英語訪談節目的無線也請了禇簡寧做主持,複製亞視的節目。說實話大台有些的理念都是「抄襲」亞視的,包括《超級巨聲》、《城市追擊》、看見亞視的《還珠格格》收視好就買後來的版本,誰知收視慘淡。新聞節目是亞視的強項,他們製作的《當年今日》和《兩岸點滴》事隔多年無線新聞才有所學習,《兩岸點滴》的模式成為了今日互動新聞台的《寰宇遊踪》,而《當年今日》則是大台晚間新聞前播的小短片。這些的欄目早已在二十年前或者是更久遠的時候已經成立,不得不佩服亞視的前瞻性。
不過再鋒利的刀也會有生鏽的一日,自從王征與盛品儒當上話事人干預新聞部的運作。其中《ATV焦點》淪為喉舌,而社論更像是左報批評反對派的口吻。其中就反國教一事將反對者打造成破壞的力量,把建制描繪為建設的力量,早在雨傘運動前就打造二元對立的現象。原先電視台的新聞部要持守中立客觀的態度,奈何這個節目成為了帶有主觀性的評論節目。不過最嚴重的是主播金鈴連廣東話也說不正,到底有什麼資格?同樣是「焦點性」節目,往事只能回味《主播天下》。首先主播是真正的記者,而節目中展示了主播之間的互動,與觀眾閒話家常之外還介紹一些有趣帶有娛樂成份的新聞。每集均有不同的主題,而主持人有陳興昌、黃雅宇、李彤與胡燕泳等等,可以看到他們輕鬆與嬉笑怒罵的一面,為嚴肅的新聞放下了界線。
而亞視除了自家製的節目還購入VOA的《新聞故事》,展示海外的新聞故事。亞視的新聞計上天氣報告與財經新聞差不多接受四十五分鐘,但他是最詳細的,從大是大非到找學者,有些新聞更是獨家的。這樣的製作水平TVB雖然有能力做到,但根本不會創新與改革。上幾段講到亞視新聞部會製作非新聞節目,《香港百人》與《感動香港》的人物專訪就是例子。這幾年ATV辦的《感動香港》的確是個具有慈善性質的節目,宣揚好人好事。但想不到今天要得獎的是「亞視員工」。最深印象是介紹為老人善終的榕光社、為聽障人士服務的機構龍耳等等。
關於亞視新聞的記憶實在有很多,比如是零三年的伊拉克戰爭與鳳凰衛視合作,那些年為了要做亞洲的CNN亞視與劉長樂合作,鳳凰衛視的股東也入股亞視,故戰地之花閭丘露薇深入伊戰前線。那邊廂無線所謂的戰地還未及戰場的一半距離,那當然也奠定了「關係」的重要性。因為閭丘跟隨的也不是一般的部隊,除了因著「某人」的關係錯報江澤民死訊外,亞視曾經與某些「關係」很密切。雖然如此,「關係」也無影響到新聞的專業與客觀。還有就是零一年發生九一一事件,當時無線後知後覺地播著劇集《七姐妹》,那邊廂亞視早就直播飛機撞世貿大廈的瞬間,這件事為亞視嬴得不少掌聲。
更大膽的是主播明星化,當家的何守信與朱慧珊轉行做主播也成為一時佳話。傳媒人比較擔心的是專業化的問題,畢竟主播最基本是由記者出身,而兩位並沒有受訓,成為了紙板公仔。另一邊廂是觀眾因著熟悉的面孔而感到親切。這情況也維持了好幾年。
如今,亞視沒有新聞。即使新年過後也不會突然有資金,已經宣告亞視提早關門的事實。無線少了一個對手,變相NOW TV與有線也要一段時間才開台,再者它們開了台也只有一兩個台,目前亞視有的是五條頻道,也不知如何分下去。至於新聞台方面無線一台獨大,而高清台也快將變身J5台成為資訊與財經主打。對於亞視新聞部是心存感激,記者的專業精神是可嘉的。亞視新聞在羊年尾段只能成為追憶。
其他部門的節目無論怎樣也可以維持一下,翻播舊節目、買什麼新的節目,有一段時間亞視有很多不知名的韓劇。但是新聞永遠不可以被取代,而新聞更是亞視的王牌。記者、編導、採主的身份比藝人增添多一重,那一重叫做「社會責任」,叫做「記者的職人精神」,奈何傳媒人也有家人也要吃飯,這間公司希望員工共渡時艱,忍耐是有限期的。再者股東司榮彬大言不慚要員工多等三十天才發薪,他們已經等了兩個月,再加上一年前的事件現在是重施故技。先不要笑亞視的員工是「港豬」,有些上了年紀怎能找工作?還有就是媒體人又可以有多少容身之處?看著紙媒的衰落,香港電視的「無聲收皮」(是的,本來也有新聞部)。過去亞視一直是新聞學生的搖籃,目前傳媒業有不少知名人物是亞視出身,早前跳樓的前主播鄧景輝、去了無線的馮兆寧、資深中國記者譚衛兒、主播李彤、央視的史可為等等。失去亞視某程度上令到傳統媒體專業的學生失去一個學習與工作的機會。也許亞視結業很多人都可以很涼薄去說「熱烈地彈琴熱烈地唱」,但要知道新聞靠的是技能與理論的實踐。隨著各種網媒的興起,外界都以為做記者很容易,但平衡各方利益、深入淺出、顯露文字功架與視野都是要冶煉的。新聞學、傳播學也是一門專門的學科。
整個亞視新聞部並不是只製作新聞,全盛時期的亞視新聞部大約有二百名員工,早年說過要打造亞洲的CNN。隨著NOW新聞台的成立,亞視與NOW在07年取消合作關係,而其後無線的互動新聞台也成立,是為香港第一個免費的新聞台。除了基本的晨間、午間、六點鐘與晚間新聞外,亞視還製作《時事追擊》、《金錢世間》還有國際台的訪談,本來沒有英語訪談節目的無線也請了禇簡寧做主持,複製亞視的節目。說實話大台有些的理念都是「抄襲」亞視的,包括《超級巨聲》、《城市追擊》、看見亞視的《還珠格格》收視好就買後來的版本,誰知收視慘淡。新聞節目是亞視的強項,他們製作的《當年今日》和《兩岸點滴》事隔多年無線新聞才有所學習,《兩岸點滴》的模式成為了今日互動新聞台的《寰宇遊踪》,而《當年今日》則是大台晚間新聞前播的小短片。這些的欄目早已在二十年前或者是更久遠的時候已經成立,不得不佩服亞視的前瞻性。
不過再鋒利的刀也會有生鏽的一日,自從王征與盛品儒當上話事人干預新聞部的運作。其中《ATV焦點》淪為喉舌,而社論更像是左報批評反對派的口吻。其中就反國教一事將反對者打造成破壞的力量,把建制描繪為建設的力量,早在雨傘運動前就打造二元對立的現象。原先電視台的新聞部要持守中立客觀的態度,奈何這個節目成為了帶有主觀性的評論節目。不過最嚴重的是主播金鈴連廣東話也說不正,到底有什麼資格?同樣是「焦點性」節目,往事只能回味《主播天下》。首先主播是真正的記者,而節目中展示了主播之間的互動,與觀眾閒話家常之外還介紹一些有趣帶有娛樂成份的新聞。每集均有不同的主題,而主持人有陳興昌、黃雅宇、李彤與胡燕泳等等,可以看到他們輕鬆與嬉笑怒罵的一面,為嚴肅的新聞放下了界線。
而亞視除了自家製的節目還購入VOA的《新聞故事》,展示海外的新聞故事。亞視的新聞計上天氣報告與財經新聞差不多接受四十五分鐘,但他是最詳細的,從大是大非到找學者,有些新聞更是獨家的。這樣的製作水平TVB雖然有能力做到,但根本不會創新與改革。上幾段講到亞視新聞部會製作非新聞節目,《香港百人》與《感動香港》的人物專訪就是例子。這幾年ATV辦的《感動香港》的確是個具有慈善性質的節目,宣揚好人好事。但想不到今天要得獎的是「亞視員工」。最深印象是介紹為老人善終的榕光社、為聽障人士服務的機構龍耳等等。
戰地玫瑰--閭丘露薇 |
關於亞視新聞的記憶實在有很多,比如是零三年的伊拉克戰爭與鳳凰衛視合作,那些年為了要做亞洲的CNN亞視與劉長樂合作,鳳凰衛視的股東也入股亞視,故戰地之花閭丘露薇深入伊戰前線。那邊廂無線所謂的戰地還未及戰場的一半距離,那當然也奠定了「關係」的重要性。因為閭丘跟隨的也不是一般的部隊,除了因著「某人」的關係錯報江澤民死訊外,亞視曾經與某些「關係」很密切。雖然如此,「關係」也無影響到新聞的專業與客觀。還有就是零一年發生九一一事件,當時無線後知後覺地播著劇集《七姐妹》,那邊廂亞視早就直播飛機撞世貿大廈的瞬間,這件事為亞視嬴得不少掌聲。
更大膽的是主播明星化,當家的何守信與朱慧珊轉行做主播也成為一時佳話。傳媒人比較擔心的是專業化的問題,畢竟主播最基本是由記者出身,而兩位並沒有受訓,成為了紙板公仔。另一邊廂是觀眾因著熟悉的面孔而感到親切。這情況也維持了好幾年。
如今,亞視沒有新聞。即使新年過後也不會突然有資金,已經宣告亞視提早關門的事實。無線少了一個對手,變相NOW TV與有線也要一段時間才開台,再者它們開了台也只有一兩個台,目前亞視有的是五條頻道,也不知如何分下去。至於新聞台方面無線一台獨大,而高清台也快將變身J5台成為資訊與財經主打。對於亞視新聞部是心存感激,記者的專業精神是可嘉的。亞視新聞在羊年尾段只能成為追憶。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