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在無法否認對哥哥張國榮有多少私心,再看多年後香港有那些青年的演藝人可以取代他、或者有什麼成就的,根本無人可比。在2017年,香港電影實在新不如舊,更沒有這類針對新生代青年人為主的青春電影,到底九十後、零零後的青春往那裡去了?青年人的聲音被消失了。八十年代的確是輝煌而且充滿青春活力,同代的電影不缺乏勵志青春題材,比如跑步為題的《飛躍羚羊》(1986)、以邊緣少年踩單車為題材的《操行0分》(1986),往往青少年題材的電影均是主旋律的,特別是八十年代保守的風格,但也是正常不過的,雖然如此青春電影的作用是捧起新一代的明星,《飛躍羚羊》裡的開心少女組。比較近代的明日之星大雜燴已經是港台拍攝的「Y2K」系列,還有無線電視自家拍攝的「四葉草」系列。青春電影是一個城市之本,黃修平的《狂舞派》雖則也不是什麼佳作但仍然有誠意,一句「為了跳舞,可以去到幾盡?」成為「萬能KEY」。哥哥在星途一開始也不是順利的,雖然在歌唱比賽得獎簽約寶麗金發行第一張唱片,但真正開始大紅大紫的是簽約華星唱片的《風繼續吹》(1983)(改編至山口百惠的歌)。1983是改變張國榮一生的一年,第二張唱片面世、電影《鼓手》上映,但一切最重要的是通過《鼓手》導演楊權而認識後來的經理人陳淑芬,一個改變他人生的伯樂。
在《鼓手》前哥哥在亞視拍劇為主,青年人為主的《甜甜廿四味》、《浮生六劫》,隨後開始拍電影,1982年有譚家明的《烈火青春》,翻查資料《鼓手》並不是哥哥演藝生涯有什麼票房的電影,知名度也不及往後的為邵氏拍《檸檬可樂》、《緣份》、《失業生》等等,《鼓手》是一部被輕視但任重道遠的電影。正因為張國榮在戲中的打鼓戲份是親身上陣兼學習,陳淑芬欣賞這位青年人。再者是導演需要又能唱又能演的歌手,張國榮正好合乎條件。在《風繼續吹》的專輯裡就收錄了三首電影插曲,分別是《人生的鼓手》、《我要逆風去》與《默默向上游》。
近年西方有部《鼓動真我》(Whiplash)(2014),J.K Simmons飾演的嚴師將一位滿有熱誠的文藝青年鼓手逼近瘋癲,利用極端的手段壓迫學生。天才與瘋子之間彷彿就只有一線,理想與熱誠、偏執與激情將電影拍成了不一樣的「反勵志」片種。《鼓手》對的導師比J.K Simmons更不簡單,首先他是一位真正的鼓手,其次他的女兒是香港的唱家班,當談到真正香港的鼓手除了葉世榮、澳門人恭碩良外,還有這位老一輩的Fernando Carpio,亦是杜麗莎的父親大人。當然他並不是一位嚴師但還是有要求的。
故事講述張國榮演的Tom是年青有為的學生,每天都打他家中那套用爛銅爛鐵組合的鼓,因為打鼓的噪音而犯眾憎,鄰居投訴、父親嫌棄、只有爺爺支持著他。他一心考進少年樂團,為此而奮鬥,在偶然的機會下因而認識Fernando Carpio,拜他為師。老師被他的決心而感動,收他為徒。如是者他練習,家人與女友夾錢買了一套真鼓給他。終於到了考樂團的日子,他發現自己並不是最強的,而樂團第一指名也不是他。後來,因發現第一指名的樂手參加過職業樂團,他得到後補的位置對此耿耿於懷,內心認為自己比別人差,被人擊敗的感覺,並打算放棄打鼓。從滿腔熱血的小伙子到自暴自棄,在戲中爺爺與父親亦是受過挫折的過來人,爺爺小時候有夢想但最終把握不到機會、做編劇的父親的主意亦被導演要求改過,藉以鼓勵Tom不應該因小事而放棄。最後當然有個好結局,《鼓手》的結局與《Beyond莫欺少年窮》一樣的感動,兩者都是以音樂會告終。看著哥哥一邊打鼓一邊唱歌,真是個完滿的結局。而後者也一樣,Beyond四子在台上唱《再見理想》熱血動人。一個是鼓手的故事,一個是樂隊的故事,而此證明了香港也有出色的音樂電影,無論是哥哥還是Beyond也是香港不可多得的人才。電影除了勵志追求音樂外,還有愛情的元素,同樣生鬼有趣。
在現時找到的訪問當中,看到張國榮是很喜歡這部《鼓手》的,他認為找到一個合適的角色,他有才、沉穩、二十七歲的他扮十八歲依然卜卜趣,有了一定的人生歷練為青春留印記。比較可惜的是電影變成遺珠,舊戲新看還是有一定的意思,哥哥給新一代人留下了寶貴的資產,這一樣東西叫做專業。題外話,早前有醫護人員提到張國榮去探瀕死的歌迷,事後叫醫護人員不要張揚,行好事不必事刻掛在口邊,他的個人魅力有誰不服?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