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黃明川是台灣影像創作領域的特異人物,在當代藝文史影像書寫上更是多產的先行者。26年來,他鏡頭前的作家、藝術家數以百計,近2年又花費8個月的時間橫跨亞洲4國,拍攝以16位女詩人為題材的紀錄片《波濤最深處》,從台灣出發與世界連結。
無論拍電影或紀錄片,黃明川始終強調「反抗」與「自覺」,即使拮据仍然堅持。他常笑說,「時間到,錢就會來。」年深日久,也看到作品積累的價值。
以亞洲女詩人為主題的《波濤最深處》,是導演黃明川醞釀10年的新作,拍攝遠因與近因,都和他的紀錄片經驗相關。
獨立製片先驅 黃明川
1955年生於嘉義
學歷:台大法律系畢業,紐約藝術學生聯盟主修石版畫,洛杉磯藝術中心學院主修美術、攝影
代表作:
2017年 《肉身搏天》獲英國南安普頓國際影展最佳紀錄片
2014年 《一個女藝術家之死》入圍TIDF亞洲視野競賽與台灣競賽單元、台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
2002年 《解放前衛》獲台新藝術獎視覺藝術獎首獎
1999年 《破輪胎》獲台北電影獎非商業類最佳劇情片
1990年 《西部來的人》入圍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等四項
「1999年到2009年間,我拍了《一百位臺灣詩人影音計畫》,但100位詩人裡女性的比例太低,讓我感觸很深,這當然與過去女性受教育機會較少有關,但也讓我有拍女詩人紀錄片的想法。」2017年黃明川推出以旅美行為藝術家楊金池為主角的紀錄片《肉身搏天》,影片遠赴紐約拍攝,耗時5年,且有多人協助,讓他看見國際合作紀錄片的可能,於是結合「女詩人」與「國際合作」進一步規劃。
原本黃明川有些狂想,希望將觸角伸向南美洲或阿富汗、伊朗、伊拉克。但考量到現實,又把焦點放回亞洲,選擇台灣、印度、斯里蘭卡和菲律賓等4個共同經歷過殖民統治的國家,訪問當地具代表性的女詩人,通過詩作,從女性角度看自身所處的歷史、社會、政治環境。
「我從大量閱讀女詩人的作品開始,並請熟悉印度、斯里蘭卡詩壇的印度詩人兼出版編輯碧娜薩卡(Bina Sarkar Ellias)當顧問,一起討論研究。」此外,碧娜薩卡也協助與台灣以外地區受訪詩人聯繫、取得同意。「但還是有許多變數,像受訪日期、地點變動,甚至有人原本答應又臨時喊停。還有印度賤民階層出身的女詩人Pradnya Daya Pawar,她很重要,卻一直延期又延期,後來終於拍成。」
不過影片拍攝時,因跨越不同國家、語言,也面臨各種挑戰。工作組分為台灣、海外2個團隊,力求精簡。
台灣團隊除導演黃明川,還有一位攝影師、副攝影師與副導演;海外團隊則委請印度導演兼攝影師拉菲格愛里亞斯(Rafeeq Ellias)負責,他曾執導BBC紀錄片《胖媽媽傳奇:加爾各答中國城》(The Legend of Fat Mama),並來台參加影展。
在海外拍攝,工作人員需具備英語溝通能力,黃明川坦言,因無法在台灣組成全部會說英語的團隊,所以印度、斯里蘭卡與菲律賓等部分,請印度團隊負責,也在當地找人幫忙。片中16位詩人黃明川多半親自訪問,去印度2次、斯里蘭卡與菲律賓各一次。因斯里蘭卡首都可倫坡在西南角,少數民族坦米爾族與穆斯林主要在東北部,為了訪問得長途跋涉,「有點像從台南安平開車到花蓮,公路路況不好,開車也不方便。」
遠渡重洋所費不貲, 《波濤最深處》是黃明川拍片以來、首部未開拍就向國家申請補助金的影片。該片前年8月開拍,耗時8個月殺青,雖拿到文化部紀錄片製作補助300萬元,但實際製作費更高,得自掏腰包。
當年黃明川拍攝「神話三部曲」 時,在受肯定或引爭議之餘,也彰顯獨立製片精神。
以往黃明川拍片幾乎都是先拍再說,30年前,他陸續拍攝《西部來的人》《寶島大夢》及《破輪胎》等「神話三部曲」 ,差點傾家蕩產,當年受肯定或引起爭議之餘,也彰顯獨立製片的精神。
90年代的黃明川瘋狂拍片,也拚命賺錢,「我拍過十幾部廣告,因沒辦法適應而放棄。後來拍很多記錄藝術節慶的影片,包括美術展覽《淡水河上的風起雲湧》、淡水河裝置藝術節《1995後工業藝術祭》,高雄貨櫃藝術節也拍了幾次。」此外,他還拍攝《賴和》《楊逵》《東方白》和《林雙不》等本土文學家系列紀錄片,這些經歷於日後開啟黃明川作品的新頁。
在電影與紀錄片之間,黃明川不自我設限,獲台北電影獎非商業類最佳劇情片的《破輪胎》,就轉化自他的紀錄片《鐵皮銅骨石頭心》,結合紀錄與劇情元素。「我不把自己框在固定的領域,後來拍《一百位臺灣詩人影音計畫》,有人說我倒退,但我不認為,現在回頭看,更發現那是資產。」
解嚴後台灣環境改變,題材多得不得了,必須用「籠罩式」拍法盡量捕捉。
跨入21世紀,黃明川從90年代起拍攝的《解放前衛》14集、《裝置藝術十年》15集、《地景風雲》8集等,紛紛完成問世。為何拍這類「大型系列紀錄片」?他解釋:「因為解嚴後,台灣環境改變,題材多得不得了,必須用『籠罩式』的拍法盡量捕捉,否則拍不完。」各種素材只要有興趣就去拍,他樂觀地認為時間到,經費就出現。
例如:1994年開拍的《解放前衛》2001年剛完成,黃明川就接到北美館館長黃才郎詢問,是否有藝術家的影像紀錄。這14集以台灣90年代前衛藝術家為題的紀錄片,隨即在北美館與公視播映。拍了12年的《地景風雲》,2006年公視徵求環境變遷題材紀錄片時,也脫穎而出。「社會改變,人們對於事情的體認、對人的看法,就有新的觀念與要求。也許我只是早幾年,但時候一到,就有人看見。」
從早期的大型系列紀錄片,到最近的《波濤最深處》,黃明川一直專注藝文題材的紀錄與開發。他認為,人生在關心衝突、同情弱勢外,應有更大的想像與視野,「台灣不只有物質、經濟的發展,藝文可以讓文明與心靈持續升級。」
更多鏡週刊報導
領先《賽德克·巴萊》20年! 這部電影早就用原住民語
印度賤民文學生猛接地氣 試圖用創作打破種性制度
「大浪來自最深的凹處」 片名《波濤最深處》寓意深
Read Rhis 👉 新聞來源
——
菲華新聞 NewsInPH 中文版 @NewsInPHcn
https://t.me/NewsInPHcn
——
via Adam Qain h2Sjt37U
#Yahoo新聞 🇹🇼 TWN
#YahooNews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