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周四。內憂外患夾擊港股,恒指八連跌兼險守牛熊分界線,中央針對科網平台股招數層出不窮,火頭已燒至中概VIE(可變利益實體),監管風暴沒完沒了。有同事周初沖咖啡時跟老畢「吹水」,說滴滴事件掀起巨浪前心思思入市,意欲趁中資科網巨頭價殘抄底,幸好齋講冇做,算是避過一劫。
這令在下想起昨天提及的散戶情緒調查,翻看此等歷史數據,能在睇淡比率見頂時出手撈底,彷彿永冇失拖,但如果「回溯測試」當真可以實時應用,豈非通街都係股神?講到尾,不是所有熊市俱像新冠股災那樣,得嗰一個月貨仔,唔好彩綁你三四年,什麼耐性也會給消磨殆盡。此所以,別人恐懼我貪婪,考的不單是膽量,還有更重要的意志。揸住那些恍似萬試萬靈的歷史數據當秘笈,以為buy low sell high真係咁易,世上哪來的窮人?
保守取態啱多過錯
這幾個月來,老畢一直密切注視跨市場資產表現,雖偶因「賭癮」發作做了一些不該做的交易,惟整體感覺是,不利風險資產的證據愈來愈多,遂建議減倉避險多揸茄殊,舒舒服服留力再戰。如今看來,這種保守取態啱多過錯。
中資監管風雲令港股冇啖好食,但假如大家時刻留意跨市場動態,想必發現「不妥」跡象層層疊加。美國債息掉頭之急,恐怕連最不相信通脹重臨的投資者亦大感意外,如何解讀並非重點,關鍵是十年息極速跌穿多個大位,年初那些圍繞經濟復甦、通脹以至聯儲局政策的論述,好像一下子變成「笑話」,唔信邪同個市拗,受傷的還不是荷包。
整個第二季,老畢對債市種種違反直覺的現象深感不安,並提醒讀者,美國十年期債息1.4厘不容有失,結果話咁快連1.3厘也淪陷,債券好友喜出望外不在話下,可是有多少人敢在坊間眾口一詞通脹回歸下重倉債券?賺錢之難,於此可見。
滙海動態也引起在下關注,美滙指數果真跌不穿88/89重要支持區,「鐵底」證實硬淨,近期的反彈便不宜以「死貓」視之。同樣重要的是,其他足以提供risk on/risk off訊息的指標普遍發出不利風險的警告,特別是澳洲紙兌「避險王」日圓。此外,英鎊、加元以至挪威克朗等風險屬性高的貨幣,兌日圓亦出現一頂低於一頂的形態,在下戒心自然又高了一些。
避險證據層層疊加
說到美股,指數層面看似風平浪靜,老畢所持年底到期的標指ETF(SPY)認購期權亦順風順水,惟指數慢牛一件事,從【圖】可見,紐交所普通股升跌線(Advance/Decline Line)跟屢創新高的標指呈現背馳,頗有點去年初疫潮爆發前的味道。我絕非暗示歷史重演,只想告訴大家,美股「內部筋骨」不一定像主要指數看上去般強健。換句話說,債、滙、商品等跨資產市場發出避險訊號以外,美股自身發展亦須留神,部署方面謹慎為上。
每次股市大冧情況都不一樣,以標指為例,華爾街新冠熊市僅維持了23個交易日(2020年2月19日見頂,3月23日觸底)。然而,十年八年前仍有不少股民睇報紙查股價,今天手指頭在智能電話上動幾動,地球上幾乎所有股票分秒上落盡在掌握,資產「再定價」遠比以往迅速合理,調整來得急去得快也許將成為日後熊市常態。
調整來得急去得快
再看黃金,1980年初在惡性通脹中見頂,隨後插足七成,金價花了近30年才重返歷史高位。反觀人稱「數碼黃金」的比特幣,2017年底創新高後瀉逾八成,再破頂只用了三年。時代不同世界大變,在下不知未來的熊市會怎麼樣,但應該很有趣。
(編者按:畢老林最新著作《我的投資日記》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