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經濟時代,個人數據的價值等同於工業時代的石油,而過去隨心所欲地使用個人數據的中國網路巨頭,正面臨着監管日益收緊的新局面,平台經濟依賴於大數據來盈利的商業模式,也暴露出了諸多風險,最新的案例就是滴滴出行(DIDI)。
監管兩連擊
6月30日,滴滴在美國低調地完成IPO掛牌上市,掛牌首日市值一度超過800億美元,僅次於Uber的950億美元,成為全球唯二的網路出行巨頭。
只是,掛牌不到5天,滴滴就遭遇了中國監管部門的兩大監管措施。
7月2日晚,距離滴滴IPO掛牌不到48小時,中國網絡安全審查辦公室對滴滴啟動網絡安全審查,審查期間滴滴停止新用户註冊,這一審查機制最長為45個工作日,如果遇到特殊情況還可能會被延長,這意味着滴滴要通過網絡安全審查可能要等到今年9月份以後。
此次對滴滴的網絡安全審查,也是中國的《網絡安全審查辦法》在2020年6月1日生效後的首次公開適用,恰逢滴滴低調赴美IPO,難免讓人產生諸多聯想,包括滴滴將中國內地用户數據交給美國的猜測,雖然滴滴公司第一時間出來滅火,試圖平息外界的猜測,但是各種傳言在中國社交媒體上依然滿天飛。
7月4日晚,中國網路監管部門再次釋放重磅消息:通知應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理由是「滴滴出行」App存在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訊息問題,要求滴滴進行整改,至於何時能恢復上架,目前還沒有時間表。
顯然,對於滴滴啟動的一系列監管措施,宣告了中國對於數據安全的態度,即數據安全也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保障數據安全是企業運營的紅線。
為何是滴滴?
如果說,一開始的網絡安全審查還只是「例行公事」,不會對滴滴平台的商業模式產生太大的影響,那麼被官方下架App,就是極為嚴厲的處罰手段,說明滴滴的問題頗為嚴重。
這樣的處罰手段,不僅對於滴滴平台的運營會有一定的影響,對於其IPO後的市場估值、商業模式,尤其是滴滴一直試圖打造的自動駕駛技術,都會是一大打擊。
而滴滴此次在赴美上市企業中第一個中槍,與其涉及的出行數據不止涉及到個人隱私,還有不少外界看來頗為敏感的位置訊息與個人隱私數據不無關係。舉例來看,滴滴平台上儲存着中國各大部委員工的實時出行數據,能夠用大數據推斷出部委加班時長、時間段等敏感數據,就讓外界的質疑聲音頗大,讓滴滴揹負了更大的監管壓力。
根據中國媒體找出來的一篇2015年報道《大數據揭秘:高温天部委加班大比拼》,十餘個部委的打車數據通過滴滴後台一覽無餘,包括加班最狠的部委、24小時無休的部委、上下班最規律的部委等諸多數據,考慮到這還只是6年前的報道,隨着人工智能及大數據技術過去幾年的長足進步,以及網約車用户的大幅增長,滴滴平台存在的這些數據目前已經躍升到何種程度,外界已經難以想象。
根據IPO招股書,自2020年3月31日至2021年3月31日,滴滴在中國擁有3.77億年活躍用户和1,300萬年活躍司機。2021年第一季度,滴滴中國出行擁有1.56億月活用户,中國出行業務日均交易量為2,500萬次。
滴滴佈局的自動駕駛技術就是依賴於這些用户與司機提供的數據,IPO招股書披露的數據顯示,滴滴平台50%的網約車都安裝了桔視記錄儀,每年可以採集近1,000億公里行車中的真實路況訊息,這些訊息將用於自動駕駛模型的人工智能算法訓練。
可以想見的是,這千億級別的真實路況訊息,包含了個位置訊息、路況訊息、車流量訊息等,涉及到不少個人隱私甚至跟國家安全相關的隱秘數據,而提供這些自動駕駛訓練的用户與司機,對此是否完全知情,這些數據的使用是否規範,對於那些不希望提供隱私數據的用户,其權益能否得到平台的保障,都成為一大疑問。
滴滴的自動駕駛技術基於平台對大數據的挖掘,但是,平台對於提供了基礎數據的用户與司機,有沒有盡到知情權、保護國家安全及個人隱私的基本義務,平台有沒有濫用這些數據來牟利,也都是未知數。
而且,對於平台方而言,這些數據都是單向透明的,如果平台方不願意主動提供,即使是監管部門也沒法獲取到這些數據,這也不是滴滴一家的問題,包括海外的網路巨頭都存在類似的問題,也一直飽受輿論的質疑。
監管滴滴是「殺雞儆猴」,對平台經濟殺傷力不亞於反壟斷
從商業模式來說,滴滴掌控的這些數據,就成為了最為重要的護城河,完全可以通過手上的數據來進行各種價格調整,加大對熱門城市、地段、時段的補貼力度,在市場中提升自己的競爭優勢,提高對手的入場門檻,從而做到「有大數據者贏者通吃」的結果。
隨着過去幾年中國加大對於數據使用的規範,包括《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等法律法規先後出台,對於用户的個人隱私保護要求也不斷提升,從傳統的網路擴展到車聯網、物聯網等領域,對於數據的採集、使用、保護都有較為嚴格的規定,主要的網路平台也大都被約談或處罰過。
當然,此次對於滴滴的監管措施之所以全球矚目,跟滴滴的業務模式、市場地位及低調IPO都有關係。僅從滴滴董事會的名單來看,除了滴滴的管理層外,還有騰訊總裁劉熾平、阿里巴巴董事長張勇、蘋果公司企業發展副總裁Adrian Perica,可以說雲集了網路巨頭,中國對於滴滴的嚴厲監管手段,恐怕也有「殺雞儆猴」的味道。
作為滴滴的第三大股東,7月5日港股市場上,騰訊股價大跌,盤中一度跌超4%報548.5港元,股價創年內新低,滴滴另一個股東阿里巴巴股價大跌3%,一度跌至205港元。
從強化網路平台監管的角度來看,滴滴剛剛IPO掛牌就遭遇監管兩連擊,對中國網路行業的震撼力,不亞於今年4月阿里巴巴因「二選一」被罰182億元人民幣,以及去年11月初螞蟻IPO臨門一腳被叫停。
從監管對滴滴業務的影響來看,雖然不影響現有滴滴用户的使用,但停止新用户註冊、下架App等監管措施,對於滴滴目前的三大業務網約車、社區團購、同城貨運仍會有不小的影響,尤其是用户對平台的信心會顯著降低,用户數據的規範使用,對滴滴創新業務無人駕駛技術的商業化影響更是深遠,很可能會拉長最終商業化的時間表。
此外,面對監管的重錘和輿論的質疑,滴滴的資本市場價值與商業模式也面臨嚴峻考驗,市值大幅縮水也幾乎沒有懸念。
事實上,這不僅是對於滴滴,當用户的個人隱私數據匯聚成為平台上的大數據之後,成為各大平台最為慣用的牟利手段,那麼當滴滴中槍之後,對於中國的網路巨頭都是一個警示。
7月5日上午,今年6月剛剛在美股市場掛牌的滿幫集團與BOSS直聘,也被實施了網絡安全審查,審查期間停止新用户註冊。
顯然,滴滴只是第一個,而不是最後一個,在反壟斷之後,中國網路平台巨頭又會面臨數據安全與個人隱私保護的強有力監管。
DiDi Global Inc(DIDI.US)
騰訊控股有限公司(00700.HK)
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09988.HK)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