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zhitongcaijing.com/content/detail/501048.html\
隔夜,拜登萬億基建迎來曙光,美股先漲為敬。儘管眾所周知,科技股「獨美」是美股長牛的主要力量。
先暫且不討論,美股長牛究竟是科技的力量還是基建的力量?先來看看老美道阻且長的基建歷程。
其實,歷屆美國政府都沒少在基建上下功夫,但都無功而返。如奧巴馬時期,美國政府最終投入只有480億美元,可謂杯水車薪。特朗普時期,基建計劃更是遭遇了自己人的反對,兩次提議都先後折戟。
那麼,「火車迷」拜登的基建夢就能成功嗎?擺在拜登面前的還有N個問題:錢從何來?「人工荒」問題如何解決?基建效率問題能否提升?等等...
錢從何來?
週四,拜登與兩黨參議院就基建框架方案達成初步協議,該協議同時要求增加國税局的執法力度,以確保富人支付税款。協議同意挪用州和地方未使用的疫情救濟資金、使用公私合營、債券和其他一系列潛在的機制籌集資金。
關於富人支付税款,以及疫情救濟資金等等都是嘴上的冠冕堂皇。拜登最終還是得依靠一整套的國內加税提案來完成他的基建夢籌款,即個人所得税、企業所得税以及資本利得税共同上調。
不管是個人所得税的上調,還是企業所得税的增收,都將讓美股下半年面臨大的調整。
首先,企業所得税的上調將直接衝擊美股盈利,而當前有效税率較低、海外收入佔比高的科技和醫藥行業受衝擊預計最大。
此外,資本利得税若上調至39.6%,預計將引發投資者拋售,今年2月以來「散户加槓桿」入市的趨勢或逆轉。
二戰以來,美國曆史上從未出現過個人所得税、企業所得税以及資本利得税共同上調的現象。因此,美國單邊上調税率的行為如果落地,或導致中長期國內資金流出。
要知道特朗普執政時期,為了鼓勵企業迴流美國,把企業税率從35%降低到了21%,現在拜登打算企業税率從21%上調到28%,最重要的就是將跨國企業的海外利潤最低税率從10.5%提高至21%。
這個税的威力就更大了,不回國就要徵收利潤的21%,這就把勞動力成本優勢給化解了,比如美企到越南辦廠圖的就是勞動力成本低,但是賺錢了美國要加增21%的利潤税,企業算了一下發現還不如回美國,因為美國利潤税非常低甚至沒有,算下來利潤可能更大了。所以美國這一招一是迫使企業迴流,二是那些回不去的企業多納税給美國。
美國與G7集團此前達成的全球最低15%企業税的通過和拜登加税計劃的推行,預計未來5-10年美國將能新增3萬億美元左右的税收,這足以滿足拜登的萬億基建的需求。
美國基建低效率超出中國人認知
「美國高鐵能在7年修出100多公里長」,「換個下水道井蓋需要2-5人換一個,而且中途還要喝下午茶,一天就換不了幾個」等等,出現這些奇葩現象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還是美國在基建領域的腐敗和低效率,遠遠超出中國人的認知。
比如美國史上著名的腐敗工程波士頓大隧道,2.4公里的隧道修建它就用了16年,工程造價從最初的26億美元增長到後來的148億美元(超支5倍多)。期間還弄出各種質量問題,通車不久就砸死了路過的羣眾。
此外,在美國搞基建,先不談審核項目的時間,就是不到3公里的基建項目就要16年,上百公里的基建項目,不要30-50年才怪了,這裏面涉及到太多人的利益了,所以美國基建效率低未來長期將無法解決,因為阻力太大了。
另一個就是腐敗問題,它間接導致工程超期和超支,這也涉及許多人的利益,美國根本解決不了,比如波士頓大隧道,沒有一個人為此負責或下台,又比如加州高鐵也沒有誰為此負責。
此外,拜登還需要面對的是從工人到水泥廠等一切物資的嚴重短缺,建築業已經出現了用工荒。
負責建築公司成本估算的Briq公司首席執行官Bassem Hamdy近日表示,「即使向基建行業扔一顆萬億美元的核彈,但你沒有工人,一萬億美元又有什麼用呢?」
所以對於美國鼓勵製造業迴流,要搞大基建計劃等,幾乎註定了會失敗,此外,為應對萬億基建,預期拜登政府的國內加税提案將可能成為美股接下來的最大風險。
編輯/Phoebe
免責聲明:本頁的繁體中文版由軟件翻譯,富途對翻譯信息的準確性或可靠性所造成的任何損失不承擔任何責任。
風險提示:上文所示之作者或者嘉賓的觀點,都有其特定立場,投資決策需建立在獨立思考之上。富途將竭力但卻不能保證以上內容之準確和可靠,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