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克伯格眼中的“元宇宙”,Facebook(FB.US)的後半生?

 https://www.zhitongcaijing.com/content/detail/505064.html

在'元宇宙'中,人們可以超越任何邊界和限制,去往任何一個夢想之地。你可以與老夥伴們同行,也可以結交一群新朋友。將實現這些體驗為目標,確實是我們作為一家科技企業的主要生計所在,也是我們的業務所在。” ——這是美國社交媒體巨頭Facebook(FB.US)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在今年5月初專訪中的一段話。

靠著Roblox 大火而翻紅的“元宇宙”如今已經成為了眾人上下求索的目標。這個“脫胎於現實世界,又與現實世界平行、相互影響,且始終在線的虛擬世界”成功吸引了資本以及多個行業玩家的注意。而這其中,在“形式”或“玩法”上已經觸到天花板的在線社交和遊戲行業玩家對此最為敏感。因為“元宇宙”的普及將徹底顛覆現有的在線社交和遊戲行業,讓更多新的社交形式和遊戲玩法成為可能,這對於跟不上腳步的企業來說,一旦“元宇宙”被廣泛應用,他們或將面臨“滅頂之災”。

而往往最先能夠感受到“危機”的,總是沖在最前的排頭兵們,以社交為基石的Facebook 就是其中之一。而扎克伯格對於虛擬世界的狂熱早就不是什麼秘密,早在2014年Facebook 收購虛擬現實公司Oculus 時,該舉措就被外界解讀為扎克伯格在為“未來世界”買單。

7年後,當“元宇宙”的概念從小說、電影走入現實時,人們或許會佩服扎克伯格和Facebook 的高瞻遠矚。尤其是最近一段時間,Facebook 在虛擬領域動作頻頻,更是引人遐想。扎克伯格眼中的元宇宙是怎樣的呢?作為元宇宙的技術載體,Facebook 在AR/VR 領域的探索又走到哪裡了?

在回答上述問題之前,讓我們先來聊一聊“元宇宙”的成長故事。

“元宇宙”:從流於空想到走入現實

即便已經成為全球最熱門的詞彙之一,至今仍舊無人能夠給“元宇宙”(Metaverse)一個“標準”定義。或者說,對於“元宇宙是什麼”人們還沒能找到一個絕對的共識。因為隨著時代的演變、技術的革新,“元宇宙”的特性和“呈現形態的可能性”也在發生變化。不過,我們還是可以通過“元宇宙”的成長史和現有的初級形態來窺見一二。

關於“元宇宙”的由來,外界普遍認為是源自美國科幻小說家尼爾·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於1992年出版的科幻小說《雪崩》(Snow Crash)。對於斯蒂芬森來說,“元宇宙”是一個與我們的現實世界平行的時空。

而這個概念被大眾熟知則似乎是通過史蒂文·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導演的科幻電影《頭號玩家》(Ready Player One)。在2018年上映的這部電影中,2045年的現實世界是一個處於崩潰邊緣、混亂不堪的煉獄,人們將希望寄託於“綠洲”——一個覆蓋全球的免費超級網絡遊戲中的虛擬世界。人們只需戴上VR 設備,就可以進入這個與現實世界形成強烈反差的、繁榮的虛擬世界,成為任何人、體驗不同的人生。

到了2021年,人​​們對於“元宇宙”的特性和期許有了更加具象的表達。其中,數字資產研究院學術與技術委員會主席朱嘉明教授對於“元宇宙”給出了這樣的解釋:“在2021年語境下,'元宇宙'的內涵吸納了信息革命、互聯網革命、人工智能革命,以及VR、AR、ER、MR、遊戲引擎等虛擬現實技術革命成果,向人類展現出構建與傳統物理世界平行的全息數字世界的可能性......簡言之,'元宇宙'為人類社會實現最終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新的路徑。”

正如朱嘉明教授所說的那樣,如今的“元宇宙”正在經歷一個從流於空想到走入現實的過程。而讓“元宇宙”再次回歸人們視線的是今年因上市當日股價暴漲54%,市值一度突破400億美元的沙盒遊戲平台Roblox。這個瞄準美國青少年的遊戲平台為玩家提供了一個玩遊戲和開發遊戲的空間。用戶(遊戲玩家和開發者)可以在Roblox 的虛擬世界中,通過虛擬的身份進行探索。基於這個理念的Roblox 如今被普遍認為是“元宇宙”的代表作,然而,就人們現下對“元宇宙”的期許來看,Roblox 只可以被理解是符合了元宇宙的部分特徵,而非完整的元宇宙。

關於“完整元宇宙”,《福布斯》的一篇報導中做出瞭如下解釋:“元宇宙”將會是一個共享的虛擬空間,在這裡,物理現實將與數字虛擬世界完全融合,人們將擁有“數字化身(即虛擬人和身份)”(可以聯想一下《阿凡達》或者《頭號玩家》,你可以是超級英雄、成功人士,或者大明星)並能夠完全通過虛擬現實(VR)技術在虛擬世界中“生活”,或在增強現實(AR)和混合現實(MR)的幫助下與現實物理空間形成互動。

如果覺得很複雜,讓我們來舉個例子。不知道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在網上商店看到一件心儀的衣服,根據模特的樣子腦補一波自己穿上後的形象。但是,當你滿心歡喜地試穿時,卻發現是一場尷尬的“賣家秀和買家秀”。而在“元宇宙”中,你無需再憑藉想像,而是可以藉助與自己貼合度極高的虛擬人來“雲試穿”,通過視覺來判斷這件衣服是否適合自己。更加便捷的是,設備將自動讀取你的想法,當你覺得可以購買時,商店將自動下單。是不是覺得很方便、很實用?但由於現在VR、AR 以及能夠讀取用戶想法的神經接口等技術還不夠成熟,這樣的“虛實互聯”顯然還無法實現。

不過,雖然技術壁壘有待突破,但基於元宇宙的“永久在線”、“虛實融合的3D 空間”、“人與人或人與物互聯”和“虛擬貨幣體系”的這幾個特點,我們仍舊可以試水“元宇宙”。其中,社交和遊戲無疑是目前最符合上述特性的兩大賽道,這一點從“元宇宙”的入場玩家中大多為遊戲和社交企業就可以看出。

除了我們熟知的Roblox 等遊戲企業外,還有如強行與“元宇宙”綁定的Soul、於去年提出了全真互聯網概念、並投資了Roblox 和Epic 的科技巨頭騰訊,以及已經基於“元宇宙”概念做出虛擬3D 工作流平台Omniverse 的英偉達和我們故事的主角Facebook 等等。

Facebook:宇宙創建,技術先行

正如我們在文章開篇所提及的那樣,扎克伯格對虛擬世界的探索可以追溯到2014年或更早。2014年7月,Facebook 斥資20億美元收購了Oculus,作為一家社交媒體公司,這次收購可以看作是Facebook 進軍虛擬世界的關鍵舉措。而這一舉措的背後,或許是紮克伯格對當下社交市場的焦慮和對“未來社交”的嚮往。

對於當下已經進入白熱化的社交市場, 2004年成立的Facebook 已經面臨“中年危機”,甚至被Z 世代形容為毫無新意、只能靠收購和抄襲續命的“夕陽紅平台”。根據美國市場調查機構Edison Research 的報告,從2017年1月到2019年1月,Facebook 的美國用戶減少了1500萬。與此同時,青年用戶正在快速流失,2015-2020年間,美國活躍在Facebook 上的12-34歲間的用戶減少了近20%。

的確,在Pinterest、Snpachat、Twitter 和LINE 等現象級產品不斷問世的當下,見多識廣的消費者們也越來越難被滿足。在線社交的玩家們紛紛致力於通過增加更多功能、玩法,或者“模仿”熱門產品來提升自己的市場影響力,然而收效甚微。例如,當Clubhouse 憑藉馬斯克“友情背書”而火遍全球時,幾乎所有玩家都開始做語音社交,然而現在能夠被人們記住的產品少之又少。因此,唯一破壁出圈的方法就是寄託於一種全新的、完全擺脫固有形式的、超脫於現實世界的產品,“元宇宙”似乎就是那個答案,而VR、AR、神經接口等技術和相關硬件設備則是進入虛擬世界的入場券。

為了打開“元宇宙”的大門,Facebook 主要通過收購和自主研發兩種途徑,快速佈局VR/AR 等關鍵技術。對於不差錢的Facebook 來說,比起需要耗費大量人力、時間和金錢的自主研發,通過“買買買”來獲取核心技術和產品是快速進入一個領域的最佳途徑,而這也是Facebook 的一貫方針。

在2014年收購Oculus 之後,Facebook 還連續收購了多家VR/AR 領域的公司,這其中就包括了英國視覺效果和AR 技術企業Surreal Vision、虛擬現實公司Pebbles、AR 自拍應用MSQRD,VR 動作遊戲《 Beat Saber》的發行商Beat Games,VR 工作室Sanzaru Games 和Ready at Dawn、類Roblox 遊戲《Crayta》的發行商Unit 2 Games,以及最近收購的熱門VR “吃雞”遊戲《POPULATION: ONE》的開發商Big Box VR。

相較於通過收購為自身虛擬技術“添磚加瓦”,Facebook 在操作系統方面則堅持“獨立自主”,而這更多是為AR 鋪路。關於Facbook 正在開發的“現實操作系統”(Reality Operating System),扎克伯格日前表示:“現實操作系統將在交互方式、應用模式、內容分發、硬件形態和體驗感等多個方面與現有的系統有很大不同。”此外,根據Facebook Reality Labs 的負責人安德魯·博斯沃斯(Andrew Bosworth)的說法:“Facebook 需要針對AR 眼鏡的小巧體積去優化系統,從而解決散熱、續航等問題,因此需要定制化的底層系統,而不是直接採用安卓。”

此外,為了能夠增強VR/AR 的交互能力,使其交互方式更加自然(更貼近人的日常行為),Facebook 公佈了EMG 腕帶。據扎克伯格介紹,在神經接口的研究上,Facebook 更側重於識別大腦向身體/肌肉輸送的信號,而不是讀取人的具體想法。通過EMG 腕帶,人們可以更好的控制虛擬人的肢體,進一步增強用戶在虛擬世界中的融入感,也能夠更好地配合AR 設備。

如今,Facebook 在VR 領域的Quest 和Quest 2 產品已經受到廣大玩家歡迎。據Valve 公佈的5 月統計數據顯示,Facebook 在Steam 平台玩家所佩戴的VR 設備中的佔比約60%。AR 方面,Facebook 雖然還未正式推出相關的眼鏡產品,但也指日可待。

Facebook 的“初代元宇宙”:Horizo​​n

在“元宇宙”成為風口的當下,已經擁有一定技術能力的Facebook,是時候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加速“元宇宙”的創建了。而對於現階段的Facebook 和扎克伯格來說,“元宇宙”就是基於遊戲和社交生態的延伸。

這其中,於兩年前問世的VR 社交平台Facebook Horizo​​n 則可以被看作Facebook 探索“元宇宙”世界的第一個里程碑。雖然還沒有正式上線,但已經是Facebook 目前最接近“元宇宙”的一款產品。關於Horizo​​n,扎克伯格表示:“對於Facebook 來說,Facebook Horizo​​n 是目前的重中之重,它將在幫助構建更廣泛的跨越VR/AR 的'元宇宙'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其實,在Horizo​​n 問世之前,Facebook 曾在2015年就通過一款名為Toybox 的demo 來試水VR 社交領域,體驗者在demo 中以虛擬頭像的形式出現在VR 中,而當時由於技術的限制, Toybox 玩家的虛擬頭像無法準確的模擬人的表情。2017年,Facebook 又為頭戴式顯示器Oculus Rift 發布了Spaces,而此次的重點則放在了人與人之間的交互上,玩家可在應用中瀏覽Facebook 平台,也可以一起玩小遊戲。而Spaces 也被看作是Facebook Horizo​​n 的前身。

兩年後,在2019年的開發者大會Oculus Connect 6 上,Facebook 發布了VR 社交平台Facebook Horizo​​n ,並在2020年上線了Beta 測試版。據了解,這是一個基於“元宇宙”概念,並通過VR 技術實現的社交和娛樂平台。在Facebook 創造的Horizo​​n 世界中,玩家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創建角色,和現實生活中的朋友或在平台中認識的新朋友聚會、娛樂。

根據Facebook Horizo​​n 的官方和用戶測評視頻介紹,在創建自己的虛擬身份(Avatar)後,玩家可以通過名為“Telepods”的傳送門前往各個虛擬區域,比如公共場所——城鎮廣場。也可以通過Home 界面來挑選由其他玩家建立的世界。在不同的世界中,玩家可以與陌生人或好朋友一起玩抓娃娃機、密室逃脫或星球大戰等由空間創建者提供的遊戲;參加繪畫、煮飯或高爾夫等不同主題的聚會或比賽。

除了當“遊客”外,玩家也可以創建自己的世界,而Facebook Horizo​​n 會為玩家提供由淺入深的創作工具。創作範圍也可從使用一組簡單的工具設計3D 人像,到開發精心製作的多人遊戲等等。此外,玩家還可以與他人一起構建世界並通過分發渠道實時分享進度。

看到這裡,或許有人會覺得Horizo​​n 和Roblox 別無二致。的確,在遊戲體驗和創作方面,Horizo​​n 和Roblox 確有幾分相似之處。但基於VR 技術的Horizo​​n 比Roblox 等遊戲平台更具沉浸感。此外,Facebook Horizo​​n 對角色的設計也更加的“用心”。據了解,Horizo​​n 可以識別手勢和表情,讓虛擬角色更加的“人性化”。

更重要的是,相較於以“遊戲”為核心的Roblox,Facebook Horizo​​n 的重點則是“社交”。其中,玩家們除了可以通過遊戲、比賽、聚會等活動滿足娛樂需求外,還可以此來認識新朋友或與老朋友增進感情。此外,在“交友”方面,Facebook Horizo​​n 還為玩家們提供了社交應用中常見的發現附近好友、申請加好友、屏蔽好友等功能。玩家只需觸發手腕處的功能欄就可以進行上述操作。

可以說,Facebook Horizo​​n 很好地將社交和遊戲整合在一起,在幫助玩家通過沉浸感十足的虛擬社會來進行娛樂和社交、完全擺脫了單人單機的“孤獨感”的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當今在線社交中僅能通過文字、圖片、語音及視頻互動的局限性。

Facebook 元宇宙的未來之旅

Facebook Horizo​​n 的出現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Facebook 在顛覆傳統社交和娛樂領域的實力。隨著VR/AR 技術的不斷完善,Facebook 在“元宇宙”中的探索和佈局或不會止步於社交和娛樂這兩個領域。正如其在收購Oculus 時說的那樣:“Oculus 的虛擬技術開闢了全新的體驗和可能性,在遊戲、生活、教育、醫療等多領域擁有廣闊的想像空間,甚至能改變整個世界。”的確,在騰訊、谷歌、英偉達等強敵陸續入局的“元宇宙”賽道,不斷豐滿自己的羽翼,才能擁有更強的競爭力。

不過,無論是佈局擅長的社交和娛樂領域,還是探索更多的未知賽道,Facebook 在核心技術方面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理想可以很豐滿,但技術也得過硬才行。Facebook 能否成為“元宇宙”的“頭號玩家”,讓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選編自“36氪出海”,作者:鄧雲晞,智通財經編輯:張金亮。

 

Post a Comment

較新的 較舊

Iklan In-Feed (homepage)

https://www.profitablecpmrate.com/k571cm1jud?key=58ebfa57b7558b15e41bc7bb55a03f31

Update